新闻中心
鼎汉在您身边

客户服务热线:
010-83683366
相关链接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
翻越祁连山的“钢铁丝绸之路”
发布时间:2014-7-24 来源:光明日报 发布者:周龙
在兰新高铁山丹军马场站,施工工人正在紧张施工。 本报记者 周龙摄
在兰新高铁山丹军马场站,施工工人正在紧张施工。 本报记者 周龙摄

七月的祁连山,蓝天白云,满目苍翠。从山上往下望去,青青的青稞麦田,金黄的油菜花海,一直铺向天边。站在山丹军马场的高地之上,视野的尽头,一条浅灰的线跃入眼帘,那就是即将竣工的兰新高铁。

“祁连”一词系匈奴语,2000多年前,当匈奴骑兵穿越蒙古大漠,眼前突然出现了水草丰美的绿洲,同时,还有一带高耸入云的群山。他们为此景象惊呆了,高呼“祁连”,意思就是“天啊”。

丝绸之路两千年,祁连山和蒙古大漠一直是不可逾越的天险,在这两大天险中间,仅保留一条只有几十公里宽的狭长地带,这就是河西走廊。

“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我们就不断对原有的兰新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,但随着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,以及与中亚经济交往的活跃,兰新铁路早已趋向饱和。”在兰新高铁山丹军马场站施工现场,负责此段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电化公司董事长张宝柱说。

作为国家《“十二五”综合交通体系规划》重点工程,兰新高铁东起甘肃兰州,西至新疆乌鲁木齐,全长1700多公里,设计时速为200至250公里,被誉为“钢铁丝绸之路”。这条高铁创造了两项纪录:一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,二是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。

兰新高铁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不可低估,但在高海拔地区修建高铁并非易事。刚到兰新高铁的最高点山丹军马场站,本报全媒体采访团一行就顿生“天啊”的惊叹,随着高度上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,气温也顿时下降到只有17摄氏度,空气也稀薄了不少,这对高铁施工是个挑战。“这里早上的气温只有七八摄氏度,而且没有一天不刮风,一到秋冬季,七八级的大风常常一刮就是一整天。”电气化施工作业车驾驶员吕玉林说。

“我们对于高铁技术的原则就是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,在这条铁路线上,我们探索并掌握了百里强风区、高原高寒区施工的关键技术,加之我们几十年在铁路电气化领域的完整经验,我们有信心将中国的高铁延伸到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城市。”张宝柱说。

今年年底,这条横贯中国大西北的现代“钢铁丝绸之路”将全线建成。届时,从兰州到乌鲁木齐可实现夕发朝至,不仅让青藏高原进入高铁时代,还将大大提升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的运输能力。

“兰新高铁建成之后,将会使河西走廊的交通更便利,加速甘肃向西开放的步伐。对于丝路重镇张掖来说,高铁的通车将更加强化张掖的立体交通枢纽地位,更有利于发挥其在丝路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作用。”张掖市委副书记万泽刚说。


(本报张掖7月23日电 本报记者 周龙 方莉 宋喜群)

分享到:
合作伙伴
法律声明 | 友情链接备案号:粤ICP备15069609号 技术支持:北京传诚信